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臨秋三唱四季紅

  • 2009-04-21 中國時報 【■莊永明】

     四月二十二日是作詞家李臨秋百年誕辰,〈望春風〉、〈四季紅〉已傳唱七十幾年,〈補破網〉也超過了一甲子,這些「祖父母級」的台語流行歌曲,確是「走出流行,進入歷史」。對島嶼人民而言,李臨秋已是台灣歌謠史的歷史人物,但是對我來說,他始終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

     「港町三丁目(今西寧北路八十六巷)是李臨秋故居,我永遠記得他晚年「落寂」場景:「短小、清臞的老人,經常在黃昏時分手攜柺杖,坐在「古椅頭仔」(短板凳)上,很悠然,靜靜地沐浴在夕陽的餘暉中。」

     一九七○年代中的幾年,曾是這位日治時代作詞家最風光的時候,他上電視、接受電台訪問,媒體曝光率極高,但是中風之後,幾乎被疏離了,因為他不能再侃侃高談他詞作的意境故事。而也就在他「最後的歲月」,我有時間就找他「對話」,成了和他相處最多的人。

     〈望春風〉,不僅十七、八歲的青春年少愛唱,七老八十也回味無窮。李臨秋近二百首的詞作,以兒女私情的「小我」著墨最多,悲愴的情感、歡娛的戀情,無不生動感人,但我最推薦的歌曲還是〈補破網〉。

     〈補破網〉發表於一九四八年,原稿手跡題目是〈補網〉,沒有「破」字,日後他補上這個「破」字,真是畫龍點睛之筆!因為那是個台灣人民吃「甘藷簽」充飢的年代,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的過日子,面對這種民生凋蔽的「破網」(「網」與台語「夢」同音)慘狀,難道要放棄「希望」(與台語「漁網」同音)嗎?

     〈補破網〉原先只有二段歌詞,但被當局認為描寫過於灰色,要求補上「完美的結局」,而有「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的第三段被迫追加進來;李臨秋在晚年時一再叮嚀不必去唱它。

     王雲峰為〈補破網〉譜曲,當然是以原先僅有二段歌詞的意境來搭配旋律,自然不知道會有「雨過天晴魚滿港,最快樂咱雙人。」這個後來補上的歌詠收穫歡欣詞句,否則他可要「調整」他的音符了。不過,我還是要推許李臨秋的第三段歌詞,這是我當年將〈補破網〉與〈望你早歸〉、〈燒肉粽〉、〈杯底不可飼金魚〉並列「戰後四大名曲」的原因,而這似乎也成了「樂界」的共識,常常予以引用。

     戰後的台灣,各業蕭條,百廢待舉;〈補破網〉三段歌詞的最後一句,正是「三部曲」:「找傢俬補破網」是「尋活路」;「全精神補破網」是「拚到底」;而「從今免補破網」是「出頭天」。

     「安定中求進步」的政治口號下,此歌可說是台灣邁進「已開發國家」歷程寫照。李臨秋詞作,三唱不輟,三唱不倦,且將繞樑鄉土不絕。(作者為台灣文史工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