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觀念平台─扼殺原民台言論自由的黑手

  • 2008-11-05 中國時報 【施正鋒】

     馬英九總統上台以來,諸事不順,不知要怪罪天災人禍、還是人謀不臧,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就內政方面,做為最高行政首長的劉兆玄閣揆,應該負最大的責任。

     儘管這是一個老兵帶新兵的過渡內閣,希望以豐富的行政經驗來填補荒廢的執政空窗,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無能而又傲慢的政府。面對苟延殘喘的在野黨,部會首長不僅荒腔走板,輕忽地視馬總統對選民的承諾為玩笑,甚至於認為只是本身的宣傳不足。

     無知、或是無能,頂多只是尸位素餐,還不至於釀成大害,最不能讓人原諒的是,為了掩飾自身的窘狀,竟然對於媒體、以及學者大施壓力,刻意造成寒蟬效應,根本就是大開民主的倒車,枉費眾人二十多年來的努力。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媒體不外提供資訊、進行教育、以及監督政府;簡而言之,就是做為百姓與菁英之間的橋梁。也因為有上述的政治溝通功能,政治控制的重要一環便是如何掌控媒體。

     具體來說,威權統治者如果不能完全掌控事件的發生,至少也要在事後限制它的報導。如果做得委婉一點,可以透過評論的框架,來引導讀者的思維。如果是更有自信一點,還可以在多元的面貌呈現之下,公開進行對話、或是論證,表現自己的民主素養。

     民進黨政府執政八年,雖然乏善可陳,然而,至少設立了原住民族電視台、以及客家電視台,提供少數族群觀眾有另類的選擇。特別是相對於主流媒體的政論節目,原民台的「部落面對面」,強調以原住民族的觀點來看原住民的事物,盍各言爾志,鞭策相關的單位,令人耳目一新。

     近來,坊間盛傳作為原住民族大家長的行政院原民會,竟然為了粉飾太平,私下威脅學者,如果明年想要繼續爭取原民會的計畫,就不要去上被列管的原民台節目。一時,學界人心惶惶,麵包與自由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熟悉該節目的人都知道,在過去,只要有原住民重大議題發生,一定會邀請當事人、學者、民意代表、以及官員。通常民代在周末必須跑攤,未必有空上節目,尤其是自恃基層實力雄厚者,看不上媒體曝光的吸票效應。

     相對地,原民會的官員往往視之為苦差事,尤其是高階文官,政策辯論動輒得咎、甚或陷入挨打的局面,因此,為了避免當箭靶,除非是上面命令代打,能免則免,乃人之常情。

     新任主委走馬上任,或許是生性羞澀靦腆,總令人有雲深不知處的感覺;不管如何,這畢竟是個人領導風格,旁人無從置喙。至若對於電台管理階層間接施壓、還是對學者直接曉以大義,那麼,這已經逾越行政管理的分際、大大戕害言論自由、嚴重斲傷民主根基。如果年底內閣改組以息民怨,原民會主委應該知所進退。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北極海探勘 俄插旗宣示主權

自由時報20070803
俄羅斯北極海探勘船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俄羅斯伊塔塔斯社二日報導,從北部巴倫支海港口莫曼斯克出發的俄羅斯北極海探勘隊,已於二日派出兩艘迷你載人潛水艇,順利潛入北極點的深海,同時在海床插上特製的俄羅斯國旗,成為全球首支在北極點進行海底勘查的探險隊。一般認為,俄羅斯此次探勘行動主權宣示意味濃厚,目的就是想在這塊資源處女地搶得先機。

探險隊探勘母船「費多洛夫院士號」所搭載的兩艘迷你潛艇「和平一號」、「和平二號」,於台灣時間二日下午約五點,順利潛至北極點深海約四千三百公尺處,採取到地質調查所需的土壤,其中「和平一號」還在海底豎立一面鈦合金製的俄羅斯國旗。兩艘潛艇分別載有包括俄羅斯眾院副議長暨探險家齊林葛洛夫,以及出資贊助探勘活動的瑞典富豪波森等六人。

現年六十七歲的探險隊長齊林葛洛夫當時向母船通報,「潛艇順利在海床上著陸,我們四周都是黃色的海床,沒有發現任何深海生物。」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同日對於北冰洋探勘行動表示:「本次探勘目的並非宣示俄羅斯主權,只是為了彰顯我們的大陸棚延伸至北極點。」俄羅斯曾於二○○一年向聯合國主張被外界認為蘊含石油、天然氣等豐富資源的北極海海床,為歐亞大陸棚的延伸,因此是該國西伯利亞海域大陸棚的自然延伸,當時遭到聯合國駁回。北極海沿岸國家共有美、加、丹麥、挪威與俄羅斯五國,但其它四國皆反對俄羅斯的主張。加拿大外長便譴責:「今時今日已經不是十五世紀,你不能跑到世界某處插上一面旗子,就宣稱擁有該處主權。」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爭北極油源 俄總統誓劃入國界

  • 2008-09-19 中國時報 【王嘉源╱綜合莫斯科十八日外電報導】

隨著國際間競逐北極地區油氣資源的腳步加快,俄羅斯總統梅德維捷夫十七日聲稱,在不久的未來,俄羅斯必須正式將國界劃定在此一地區。

     梅德維捷夫在克宮召開聯邦安全會議時說:「我們必須完成一切正式手續,將對外邊界劃定在大陸礁層,這是我們對子孫的直接責任。」

     他並說,開發北極資源是俄國能源安全的保證,俄國必須將北極變為俄國在廿一世紀的資源基地,首要任務是保證俄國在該地區的國家利益。

     聯邦安全會議秘書長帕楚舍夫在會後告訴記者說,俄國應該掌控「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北方海路」自俄國西伯利亞沿岸穿越北冰洋,直接接通亞洲與歐洲,隨著全球暖化導致冰層消退,該海道料將繼加拿大北端的「西北通道」(Northwest Passage)一樣,愈來愈適合於船隻行經。

     俄國科學家去年在北極海床上放置了一面國旗,象徵性宣告主權。俄國並宣稱北冰洋海底綿延近兩千公里的「羅蒙諾索夫海嶺」(Lomonosov Ridge)是俄國西伯利亞北部海域大陸礁層的自然延伸,因此包括北極點在內的北冰洋大片地區應屬於俄國領域,但此一立場遭到加拿大、丹麥、挪威及美國等其他北冰洋沿岸國駁斥。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大西洋海床主權 英國提申請

根據BBC中文網指出,英國在紐約向聯合國正式提交申請,要求把其領土主權延伸到南大西洋的亞森欣島附近。

依照國際法,每個國家都對本國海岸線二百海里之內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儲藏—擁有主權。

但英國希望把這些權利延伸到亞森欣島週圍,理由是亞森欣島的陸塊深入到海下很深處。亞森欣島是英國海外領地聖海倫娜的一部分。

近些年由於現代科技使水下石油與天然氣更容易被勘測,許多國家之間圍繞海床主權的爭執愈演愈烈。

專家說,全球只有不到一半的海域劃分不存在異議。由於許多相同海域被一個以上國家聲稱擁有主權,這方面存在嚴重的潛在衝突。對這些主權申請的調查涉及昂貴、複雜且耗時耗力的水下測量工作。

調查人員必須證明陸塊或大陸架終極點所在,以確定二百海里的測量起點。二○○六年,英國曾經和法國、西班牙、愛爾蘭共和國提交了對部分比斯開灣大陸架的聯合主權申請。今年五月,英國又提交了對亞森欣島海域的主權申請。

由於這次的申請沒有其他國家的介入,因此其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將僅僅取決於科學測量的結果。

據說,英國也在考慮對福克蘭群島海域提出類似申請,那裡可能存在相當儲量的石油與天然氣。

這當然會引起也對福克蘭群島聲稱擁有主權的阿根廷的強烈不滿。阿根廷官員告訴BBC,他們正準備提交同樣的主權申請。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對它所說的這種新殖民主義表示關注。它說,這種鑽探與開採會傷及海洋脆弱的生態平衡。

許多國家正在提出對南極部分地區的主權申請,以防聯合國一九九一年制定的一項禁止在南極進行開採的公約發生變化。大陸架以外的海床被稱為特殊區域。全球任何國家-包括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家-對其都擁有同等的權利。

去年,俄國在北極的海床安置了一遍俄國國旗。這一舉動引發其他國家,包括加拿大的擔心。一場大規模的領土主權之爭已經迫在眉睫。

【2008/08/28 歐洲日報】@

俄威脅歐盟:若制裁斷油源

歐盟1日召開緊急高峰會討論喬治亞問題前夕,俄羅斯總理普亭和總統麥德維夫暗示,若受到制裁將以能源為報復工具。

麥德維夫31日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俄國本身不支持制裁別國的作法,但也不排除必要時通過特別法律對其他國家採取外交和經濟制裁。

普亭接受電視訪問時,雖然表示俄國不會限制對歐洲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但也說,俄羅斯將「擴大和分散」能源出口客源。

普亭31日在遠東地區視察太平洋濱的科濟米諾原油專用港口時,簽署有關加快東西伯利亞至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設進度的文件。

歐盟有四分之一天然氣由俄羅斯供應,預計2020年前比重將升至四分之三;歐盟部分石油也來自俄國。雖然歐盟高峰會制裁俄國的可能性不高,但降低對俄國能源依賴已有共識。

【2008/09/02 聯合報】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海峽兩岸 將進一步加強海洋領域合作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二十五日在「海峽兩岸第七屆海洋科學研討會」上提出,今年以來,海峽兩岸關系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海峽兩岸要進一步加強海洋領域的合作,促進兩岸海洋科學的共同發展。

海峽兩岸海洋科學研討會自一九九一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在第一次海峽兩岸海洋科學會議后,兩岸海洋學家通過配合性調查,對南海進行了首次大面積的同步水文調查研究。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八年兩岸學者又兩次攜手開展了配合性合作調查。

陳連增說,遺憾的是,在此后近十年時間內,類似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再也沒有進行過。今后海峽兩岸要進一步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的實質性合作。并形成兩岸海洋學界長期、固定的合作交流機制。同時,海峽兩岸都面臨著比較嚴重的臺風、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的威脅。因此,兩岸有關機構和專家應通過加強信息溝通、開展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動兩岸海洋防災減災領域的業務合作。

中國大陸在南極已開展了二十四次科學考察,建立了兩個常年科考站,明年還將在南極內陸建立科考站;在北極建立了科考站,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次科學考察。為此,陳連增提議,兩岸學者積極探討在極地考察領域的合作,繼續加強海洋法及海洋事務領域的合作,以維護共同的利益。

【2008/08/25 中新社】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北極海爭油氣 英繪疆界地圖

英國科學家已針對北極海日後可能為爭奪石油與天然氣而產生的疆界爭議,繪製成第一張詳細的權威性地圖,標明現存的主權宣示、協議邊界,以及未來可能發生衝突的熱點。

完成地圖的是英國德倫大學「國際邊界研究聯合會」(IBRU)的專家,他們表示,這份地圖具有足夠的權威性,相較之下,目前見諸媒體的其他地圖都顯得太過簡略。

去年俄羅斯派遣潛艦在北極海海床插旗宣示主權。而加拿大、美國、丹麥、冰島、挪威也可能成為北極海邊界爭議的捲入國家。俄國一插旗後,加拿大即表示將在北極的雷索路特灣建造一座陸軍訓練中心、在巴芬島北端的納尼斯維克闢建一座深水港;丹麥表示將派遣一支科學考察隊到北極;美國也說一支科學考察隊將出發前往北極,測繪阿拉斯加外海的海床。


【2008/08/07 聯合報】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李筱峰專欄╱馬英九應該拜訪的15個人

 自由時報20080428

馬英九當選總統後,陸續展開一些拜訪行動。觀察他所拜訪的人士,除了陳總統之外,其對象不是一些以自己商業利害為考量的企業家,就是一些妥協性極高、立場搖擺,似綠似藍的人物。拜會這些人物,只是迎合藍營口味,對於馬的施政並無太大的參考價值。馬英九如果真要做全民總統,真要實踐他們在立委與總統勝選之後所宣稱的要「謙卑」的話,應該去拜訪以下五種類型人士,共計十五人:

第一類人物是獨派大老,包括彭明敏、黃昭堂、陳隆志、史明、辜寬敏等先生。數十年來他們不為名利,堅定提倡台灣獨立建國。他們之中多屬國際知名大學的博士,且屬國際法領域專家。彭、黃合著的《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陳隆志所著的《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台灣憲法文化的建立與發展》等,絕對值得「一中」思維的馬英九虛心研讀;至於史明所著《台灣人四百年史》,探討台灣人意識形成的過程,也絕對值得總統選舉期間宣稱「燒成灰也是台灣人」的馬英九虛心討教;辜寬敏老驥伏櫪,至今仍出錢出力,所為何來?蔣經國主政時,就屢次約見辜先生詢問國政,馬英九豈肯置之不理?

第二類型人物是來自中國的反共自由人士,如阮銘、林保華、曹長青等先生。以前國民黨高喊反共,人民稍有懷疑就用子彈或監獄伺候;以前不論阿貓阿狗只要從「匪區」出來,國民黨就奉為「反共義士」。現在國民黨開始親共,對於逃出中國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士,卻避之唯恐不及。阮銘、林保華等人為民主自由離開中國來台灣,他們在台生活艱困,卻仍願做台灣人,此乃真正反共義士,值得馬英九拜訪,聽聽他們敘述中共政權本質的經驗談。

第三類型人士是在台成長而完全認同台灣的所謂「外省人」,如敏洪奎、陳師孟、金恆煒等先生。敏洪奎曾經是馬英九的同志,但現在對馬頗有意見,馬英九應該去拜訪他,看看到底是誰變了?至於拜會陳師孟、金恆煒等人,看看為何同樣在台灣長大,他們會認同台灣為祖國,而馬卻只會在選舉時才想到愛台灣,選後又是「一個中國沒問題」。拜會了他們,馬英九應該把所謂「台獨是在搞族群對立」的話收回。

第四類型是仁民愛物、認同台灣的宗教家,如高俊明牧師、釋昭慧法師。高牧師長期投注人權與台灣獨立運動,曾因義受難而無悔;昭慧法師不僅認同台灣,對於人權、環保、保護動物、支持弱勢等行動更是身體力行,對於支持受難的西藏、聲援抗暴的緬甸僧侶,更發揮了「願同弱少鬥強權」的菩薩精神。馬英九不妨去拜會他們,順便體察一下「和你們同在一起」的星雲、惟覺為何與他們不同。

第五類型是提出台灣主體文化論述的知識份子,如莊萬壽、李喬等先生。 著有《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灣論》、《中國論》的莊萬壽教授,值得標榜「先連結台灣歷史,才有中國」的馬英九,前去請益。莊教授對中國古學的深厚學養,也保證讓馬英九陣營不敢再用「去中國化」來曲解台獨主張;至於著有多部長河小說與文化論述的李喬,可以說是台灣精神史的指標人物,發誓「不會賣台」的馬英九,盍興乎來?

以上人物,都不是藍營用來挑撥族群與階級的所謂「一高二低」的人,無損藍營的優越身段,馬英九何不趕緊安排訪問行程?(作者李筱峰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www.jimlee.org.tw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228 農民下田要通行證

自由時報20080229
二二八事件時期由鎮公所發出的「通行證」,農民必須持有此證才能到農地耕種。(記者林良哲攝)

〔記者林良哲╱台中報導〕為見證歷史,讓歷史說話,台中市張姓民眾多年來收集二二八相關文件,發現國府軍隊進駐台灣後實施戒嚴,不但農民需要通行證才能外出耕作,從中國來台的駐軍更要求台灣人民給付「駐軍費」。他表示,這些文件資料都是見證二二八事件、不容湮滅的歷史。

張姓民眾表示,二二八事件除被殺害及監禁的受害者外,民眾生活也受到相當大的影響,不但行動自由被限制,甚至在驚嚇、擔心之餘,還得捐款支付所謂的「駐軍費」及成立「義勇警察隊」費用。

例如一張於當年五月十日由台中縣清水鎮發出的「通行證」,領取的農民住在該鎮「秀水里」,為了前往「下南里」農地耕種,竟須申請通行證。另一張當年七月二十三日由苗栗縣後龍鎮公所發出的「駐軍協助費收據」,住在「灣寶村」的捐款人捐出二百三十二元,由後龍鎮長署名發出,推測是當地駐軍向民眾索取的「不樂之捐」。還有一張當年五月十二日由清水鎮公所發出的成立「大甲區義勇警察中隊」收據,表示為了「維護治安」所需而成立義勇警察隊維持社會治安,而其費用必須由各鄉鎮負擔。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最後的演講》書摘

  • 2008-07-09 【文╱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譯者:陳信宏】

    我有個工程問題。

    我的身體雖然大致上還算健康,肝臟裡卻有十顆腫瘤,只剩下幾個月可以活了。

    我是三個小孩的父親,太太是我夢想中的完美女子。我大可自憐自艾,但這麼做不論對他們或是對我都沒有任何好處。

    那麼,我該怎麼度過這段非常有限的時間呢?

    比較容易做到的部分,就是和家人相處,好好照顧他們。趁我還在人世上,我要深切把握和他們共處的每一個時刻,並且做好各種必要的準備,讓他們不至於在我離開之後不知所措。

    另一個比較不容易做到的部分,則是該怎麼把我未來二十年原本會教給子女的事情提前教給他們。他們現在年紀還太小,沒辦法和他們談這些事。父母都想教導子女辨別是非,都想把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傳授給他們,也想要教會他們因應人生中的各種挑戰。我們還希望他們知道我們的人生經歷,藉此指引他們過好自己的人生。為了盡到父母的這種責任,我於是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發表了一場「最後的講座」。

    這類講座都會錄影存檔。我非常清楚自己發表那場講座的目的。雖然我表面上是發表了一場學術演說,但我實際上的用意是要製作一份瓶中信,希望這個瓶子日後能夠沖刷到我子女的人生沙灘上。我如果是畫家,就會為他們畫一幅畫;我如果是音樂家,就會創作一首樂曲。但我是老師,所以我在學校發表演說。

    我在講座上談到生命的喜悅,談到我有多麼熱愛生命,雖然我自己的生命已經所剩無多。我談到誠實、正直、感恩,以及我所鍾愛的其他特質。我也竭盡全力不讓演說呆板乏味。

    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延續我在講台上所展開的工作。由於時間珍貴,而且我又希望把時間盡量放在孩子身上,因此請了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幫忙。每天,我都會在住家附近騎自行車,因為運動對我的健康至關緊要。在五十三次的長途自行車運動期間,我都一面騎車,一面透過行動電話耳機與傑夫通話。然後,他花了許多時間整理我口述的內容----事後想來,應該可以稱之為五十三場「講座」。他努力的成果,就是現在這本書。

    我們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白,這一切都不足以取代一個活生生的爸爸。不過,工程的重點本來就不在於找出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盡力達到最佳的成果。那場講座還有這本書,都是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做的努力。

    〈1 光榮退場〉

    有很多教授都發表過題目為「最後一場講座」的演說,你可能也聽過這類演講。

    這種演說在大專校園裡已然成為慣例。教授經常受邀思考自己人生的大限,藉此談論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聆聽這樣的演說,聽眾總是不免想到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會有哪些智慧之語要告誡後人?我們如果明天就不在人世,那麼我們希望留下什麼樣的榜樣?

    多年來,卡內基美隆大學持續舉辦「最後講座系列」課程。不過,等到主辦單位請我發表演說的時候,這個系列已經改名為「人生旅程」,希望受邀的教授「回顧自己私人生活與職業生涯的旅程」。這樣的描述看起來並不特別吸引人,但我同意遵循這項原則。他們把我的演說時間排定在九月。

    那時候我早已檢驗出了胰臟癌,但我頗為樂觀。說不定我會是少數得以存活下來的幸運者。

    在我接受治療的期間,主辦單位仍然不斷寄電子郵件給我。「您的講座內容會談些什麼?」他們問:「請提供演說大綱。」學術界的形式慣例絕對不能省略簡化,就算你有其他的事情要忙,甚至是忙著要保住性命,也一樣不能便宜行事。到了八月中,主辦單位表示已經必須印刷講座海報,所以我一定要決定演說的題目。

    不過,我也就在那個禮拜得知了這項消息:最近一次的治療結果無效,我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可活了。

    我知道我可以取消演說。別人一定能夠體諒。突然間,我有好多其他的事情要處理。我必須因應自己的哀傷情緒,也必須撫慰愛我的人。我必須投注全部心力,把家裡的事務理出頭緒。但儘管如此,我卻沒辦法把那場講座拋在腦後。想到自己能夠發表一場真正是人生中的最後一場講座,我就不禁躍躍欲試。

    我能說些什麼?聽眾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的健康狀況有可能讓我講完全程嗎?

    「他們會讓我取消,」我告訴我太太潔伊:「可是我真的很想發表這場演說。」

    潔伊向來是我的啦啦隊。只要我對某件事物感到熱中,她也總是一樣熱中。不過,她對這場所謂的最後講座卻頗為持疑。我們剛從匹茲堡搬到維吉尼亞州東南部,以便在我去世之後,能夠讓潔伊和孩子們離她娘家近一點。潔伊認為我應該把我珍貴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或者整理新家,而不該花時間撰寫講稿,並且跑回匹茲堡去發表演說。

    「你可以說我自私,」潔伊說:「可是我要霸佔你。你在這場演說上花多少時間,就等於是浪費了多少時間,因為這些時間都不是用在陪伴孩子們和我。」

    我了解她的立場。自從我生病以來,我就暗自發誓要順從潔伊的意思,尊重她的願望。我認為自己有義務盡力減輕她因為我的疾病而承受的重擔,所以我才會花那麼多時間為我家人將來沒有我的生活預做準備。儘管如此,我還是擺脫不了想要發表這場最後講座的念頭。

    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我發表過不少相當精采的演說。不過,在資訊科學系所裡被人稱為最佳的演說者,就像是被人讚譽為七矮人裡最高的一個。一時之間,我突然覺得自己還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和別人分享。我覺得我如果把全副心思放進去,也許能夠提供別人一些特殊的東西。說「智慧」也許有些誇大,但這說不定就是我能夠分享給別人的東西。

    潔伊還是不贊同我的想法。最後,我們只好向萊絲(Michele Reiss)尋求建議。她是一位心理治療師,我們在幾個月前開始接受她的諮商。她的專長在於幫助有成員罹患絕症的家庭

    「我了解蘭迪,」潔伊向萊絲醫師說:「他是工作狂。我知道他一旦開始準備這場演說,就會變成什麼模樣。他一定會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上面。」她認為我們目前面對的問題已經非常艱鉅,準備這場講座只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潔伊不高興的原因還有另外一個:依照學校安排的講座時間,我必須前一天就飛到匹茲堡,而那一天正是潔伊的四十一歲生日。「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能夠共度我的生日,」她對我說:「你真的要在我生日當天拋下我嗎?」

    當然,想到要在那一天拋下潔伊,對我來說也是相當痛苦。不過,我還是擺脫不了發表演說的念頭。我已經把這場講座視為我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刻,藉此向我的「職業家庭」道別。我甚至不免做起美夢,希望自己能夠發表一場精采的最後講座,就像即將退休的棒球強打把生涯中的最後一顆球轟上上層看台。我一直很喜歡《天生好手》這部電影的結尾。在那一幕裡,年老又受傷的主角哈布斯,奇蹟般地擊出了一記高飛全壘打。

    萊絲醫師聽完了潔伊和我的說詞之後,才開口說話。她說,在她眼中看來,潔伊是個非常重視感情的堅強女性,原本希望花上數十年的時間和丈夫一起建立美滿的生活,把孩子養大成人,但現在我們能夠相處的日子卻突然壓縮為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至於我,她則認為我還沒準備好要完全隱退於家庭生活中,更不打算就此放棄人生。「這場講座可以讓我所關心的許多人最後一次看到活生生的我,」我語氣堅決地告訴她:「藉由這個機會,我可以好好思考哪些東西對我來說才是真正重要,可以奠定別人在我死後對我留下的印象,也可以讓我在告別人世之前發揮一點正面的影響力。」

    萊絲醫師不只一次看著潔伊和我坐在她辦公室的沙發上,緊緊抱著對方流淚。她說她看得出來我們對彼此非常尊重,也經常被我們努力要走好最後這一段路的決心所感動。不過,她說她沒有資格對我是否應該發表這場講座提供意見。「你必須自己決定。」她說,並且鼓勵我們認真聆聽對方所說的話,唯有如此才能做出對我們兩人都正確的決定。

    由於潔伊對這件事情不太願意多說,所以我知道我必須誠實檢視自己的動機。這場講座對我為什麼這麼重要?我是不是希望藉此讓自己還有其他人知道我其實還非常健在?是不是想要證明自己還有足夠的毅力交出優秀的工作表現?還是我熱愛成為別人的注目焦點,只想最後再上台賣弄一次?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受傷的獅子還是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吼叫,」我向潔伊說:「這是自尊和自信的問題,不完全是虛榮心。」

    實際上還有另外一項因素。我已開始把這場演說視為一道媒介,可以讓我參與那個我自己無法活著看到的未來

    我向潔伊提醒了孩子們的年齡:五歲、兩歲、一歲。「你看,」我說:「狄倫現在五歲,我猜他長大以後應該對我還會有一點記憶,但他實際上會記得多少?譬如你和我,我們現在還記得五歲時候的事情嗎?狄倫會不會記得我怎麼和他一起玩耍,或是我們曾經因為哪些事情一起歡笑過?他頂多只會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

    「還有羅根和克蘿怡呢?他們可能根本什麼都記不得,尤其是克蘿怡。我可以告訴你:孩子們長大之後,一定會經歷一段對自己的爸爸深感好奇的時期。他們一定會很想知道:『我爸爸是誰?他是什麼樣的人?』這場講座多多少少能夠為他們的問題提供答案。」我對潔伊說,我會要求卡內基美隆大學一定要把講座內容錄下來。「我會拷貝一片DVD給你。等孩子長大以後,你可以放給他們看,這樣他們就比較能夠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能夠知道我關懷哪些事情。」

    潔伊聽完我的話,然後提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你如果有什麼話想對孩子們說,或是有什麼忠告要提出來給他們,為什麼不乾脆把攝影機架在腳架上,直接在客廳裡面錄下來就好了?」

    這個問題可能問倒了我,但也可能沒有。一如叢林裡的那頭獅子,能夠讓我感到快活自在的棲息地,仍然是大學校園,在學生的面前。「我學到了一件事,」我告訴潔伊:「父母如果想對小孩說些什麼話,最好可以獲得別人的背書。我如果能夠讓聽眾在適當的時機歡笑鼓掌,孩子們可能會更願意接納我所傳達的訊息。」

    潔伊向我這個大限不遠的表演者微微一笑,終於退讓了。她知道我一直想要找些方法為孩子們留下榜樣。好吧,也許這場講座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於是,在潔伊的首肯下,我現在面臨了一項挑戰。我該怎麼做,才能讓這場學術演講在十年或甚至更久以後還能引起我們子女的共鳴呢?

    可以確定的是,我絕對不要把這場講座的焦點放在自己的癌症上。我的醫療過程就是這樣,我也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經歷過了。我不想述說自己和這場疾病奮戰而獲得的洞見,也不想說這段抗戰過程怎麼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大多數人可能都預期這場講座的內容離不開死亡,但我堅決認為人生才應該是這場講座的重點。

    「我為什麼獨特?」

    這是我覺得自己一定要回答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也許能夠幫助我釐清自己要談的內容。我和潔伊坐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候診室裡,等著又一份的病理報告。我利用這段時間拋出各種想法,要她幫我一起參酌。

    「得癌症不是我獨特的原因。」我說。這點毋庸置疑。光是胰臟癌,每年就有三萬七千名美國人罹患這種疾病。

    我努力想著該怎麼定義自己的身分:老師、電腦科學家、丈夫、父親、兒子、朋友、兄弟、學生的指導者。這些都是我所重視的角色,可是其中有哪個角色真的令我與眾不同嗎?

    我雖然向來對自己頗有自信,但我知道這場講座不能只是自吹自擂。我捫心自問:「我個人究竟有什麼東西能夠提供給別人?」

    就在那一刻,在那間候診室裡,我突然體認到了自己的獨特之處究竟何在。這個念頭一閃而過:不論我有什麼成就,我對各種事物的熱愛其實都源自於我兒時的夢想與目標……,以及我在達成大多數夢想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我突然明白,我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形塑我這四十六年人生的所有夢想──不論是深富意義的理想,還是各種怪異的幻想。坐在候診室裡,我知道儘管自己罹患了癌症,但我仍然真心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原因就是我實現了那些夢想。而且,我之所以能夠實現那些夢想,則是因為有許多了不起的人物在我的人生路途上教了我很多東西。我如果能夠以我內心感受到的熱情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場演說也許能夠幫助別人找到實現夢想的途徑。

    當時我的筆電就帶在身邊。在這項頓悟之下,我隨即打了一封電子郵件給講座主辦單位。我說我總算想出了題目。「很抱歉拖延了這麼久,」我寫道:「題目就叫做『全力實現兒時夢想』。」

    〈2 筆電裡的人生經歷〉

    我究竟該怎麼把自己的兒時夢想列出來?我該怎麼喚起別人對兒時夢想的回憶?身為科學家,這實在不是我習於思考的問題。

    整整四天,我待在維吉尼亞州的新家裡,坐在電腦前面,一面瀏覽幻燈片和相片,一面製作我在演說中所要播放的投影片。我向來偏重於視覺思考,所以我知道我不會寫下文字講稿。不過,我蒐集了三百張家人、學生,以及同事的照片,還有數十張能夠用於闡釋兒時夢想的滑稽插畫。我在其中幾張投影片打上了幾句話──短短的忠告或者箴言。我上台之後,這些語句就能夠提醒我該說些什麼。

    我一面準備演說的資料,卻也每隔九十分鐘就起來和孩子們說說話、玩玩遊戲。潔伊雖然看到我努力維持與家人的互動,但仍然認為我花了太多時間在這場演說上面,尤其是我們才剛搬進新家而已。她自然希望我先處理家中堆得到處都是的紙箱。

    潔伊原本不打算出席那場講座。她覺得自己必須待在維吉尼亞陪伴孩子,並且處理搬家後的各種事務。我一直對她說:「我希望你在場。」實際上,我真的非常需要她在場。於是,她終於同意在講座當天早上搭機到匹茲堡。

    不過,我卻必須提前一天到那裡去。所以,在九月十七日,也就是潔伊滿四十一歲的那一天,我在下午一點半和她還有孩子們親吻道別,然後開車到了機場。我們前一天在她哥哥家裡舉辦了一場小型派對,提前慶祝了她的生日。儘管如此,我在她生日當天出發,還是會引起不愉快的聯想,讓她不禁想到往後的生日再也沒有辦法和我一起度過。

    我在匹茲堡降落之後,隨即在機場和我的朋友史提夫.西柏特(Steve Seabolt)會面,他剛從舊金山飛過來。我們的友誼建立於許多年前,當時我利用特休到藝電(Electronic Arts)這家電玩公司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史提夫則在那家公司擔任主管。我們發展出親如兄弟的情誼。

    史提夫和我互相擁抱,然後租了一輛車,一面開車,一面說著黑色笑話。史提夫說他剛看過牙醫,我隨即吹噓自己從此以後再也不必忍受看牙醫的痛苦。

    我們在當地一家餐館停下來吃東西,我把筆電放在桌上,把我的投影片快速瀏覽了一遍,這時已刪減到兩百八十張。「這樣還是多得太誇張了,」史提夫說:「等你講完,大家都死了。」

    餐館裡的女侍是個三十出頭的孕婦,一頭淡黃色頭髮。她走到我們桌前,電腦螢幕上剛好顯示出一張我子女的照片。「好可愛。」她說,然後問了他們的名字。我向她說:「這是狄倫、羅根、克蘿怡……」她說她女兒也叫克蘿怡,於是我們相視而笑。史提夫和我一再重複檢視我的投影片,由他幫我集中演說的焦點。

    女侍送上餐點的時候,我為她肚裡的孩子向她賀喜。「你一定很高興。」我說。

    「倒沒有,」她答道:「這胎是意外。」

    她走開之後,我不禁因為她這句坦白的回答而充滿感慨。她漫不經心的答話就像是一道提醒:在人生的起始和結束,「意外」這項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名女侍意外懷了個孩子,但日後必然會對他疼愛有加;我則是意外罹患了癌症,而不得不拋下我的三個子女。

    一個小時後,我獨自待在旅館房間裡,繼續刪減及重整投影片裡的影像,腦海裡仍然一再縈繞著我的子女。旅館房間裡的無線網路時斷時續,搞得我滿肚子火,因為我還在網路上找尋合適的圖片。更糟糕的是,我在幾天前接受的化療也在這時候開始發生副作用,出現痙攣、反胃,以及腹瀉等症狀。

    我工作到半夜才沉沉睡去,早上五點卻在一陣恐慌中驚醒過來。我內心有一部分抱著否定的態度,認為這場演說絕對不會成功。我在心裡對自己說:「你想在一個小時裡講完一輩子的故事,難怪會搞成這樣!」我一再修改、重新思考、重新整理。到了上午十一點,才覺得總算理出了一套比較像樣的敘事結構,說不定可以行得通。我沖了個澡,換上衣服。中午,潔伊從機場搭車到了飯店,和我還有史提夫共進午餐。

    我們在餐桌上的談話相當嚴肅,史提夫矢言一定會幫忙照顧潔伊和孩子們。

    下午一點半,校方把我在其中度過大半生的電腦實驗室題獻給我;我看著他們揭開布幕,大門上方掛著我的名字。下午兩點十五分,我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又開始感到化療的副作用──渾身乏力、噁心反胃。我不禁納悶自己是不是必須把為防萬一而帶在身邊的成人尿褲穿著上台。

    史提夫叫我在辦公室的沙發上躺下來休息一下。我聽從了他的建議,但還是把筆電放在肚子上,繼續修改我的投影片。我又刪減了六十張。

    下午三點半,已經有少數人開始排隊等著聽我演講。下午四點,我從沙發上爬起來,把我需要的配備帶齊,準備穿越校園,走到演講廳去。不到一個小時,我就必須上台了。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俄勘北極 核動力船破冰

自由時報20080519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
俄羅斯最近遭加拿大政府指控企圖併吞北極油源,還派出核子動力破冰船隊前往北極探勘,使得有關北極油源主權的爭奪戰愈趨白熱化。分析家指出,北極主權爭議的關鍵不僅在於油源問題,更在於北極海道的掌控權,俄羅斯目前在北極動作頻頻,有可能使俄國與美國間首度爆發重大領土爭議。

豐富油氣資源 周邊五國覬覦

英國週日電訊報十八日報導,國際間擔心俄羅斯打算「非法」併吞大片北極領海,因為科學家認為北極海冰下可能埋藏著高達百億公噸的石油與天然氣。俄羅斯企圖控制北極的舉動,也促使加拿大把繪製加國北極海床地圖、以宣示加國享有北極主權的計畫經費,加碼至四千萬加幣(約台幣十二億三千萬元)。

加搶繪海床地圖

俄羅斯破冰船可在冰封的大片北極海域連續巡邏長達數月,並能切開厚達二.五公尺的冰層。據信目前北極海域中有八艘俄羅斯破冰船,數量遠超過英國與美國的船艦,而且英美兩國船隊中並無核子動力破冰船。

除了繪製北極海床地圖外,加拿大還打算在雷梭盧特灣設立一所寒帶作戰軍事訓練中心,並在巴芬島北端興建一座深水港,這兩個地點都鄰近北極主權爭議區。加國國防部還打算成立一支特別巡邏艦隊來防衛西北通道。

北極主權爭議危機也引發外界憂慮,假如聯合國無法出面調停,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可能為北極問題而陷入新的冷戰。事實上,俄國飛機幾乎每週都在北極上空演習,模擬攻擊「敵軍」基地或船隻。

英國保守黨影子內閣國防大臣福克斯指出,在北極五大強國中,有四國為北約組織成員,北約應當設法阻止俄國在北極海域從事違反國際法或國際公約的活動。

聯國海洋法公約 俄不打算買帳

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院(RUSI)研究員埃亞也表示,這項爭議恐將延燒數年。埃亞指出,俄羅斯前總統普廷所傳達出的訊息是,莫斯科不願再被前總統葉爾辛酒醉時,或必須向西方國家卑躬屈膝時所簽署的條約所限制。

目前北極海或北極不屬於任一國家所有,但根據一九八二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瀕臨北極的所有國家都有權在有限的「專屬經濟區」內進行探勘。

海洋法公約成員國一旦通過這項公約,就必須在十年內證明某些海域為其海岸大陸礁層的延伸,才能擴大領海範圍,美國則至今尚未簽署這項公約。

獨島魚藏豐富 日韓相爭百年

獨島(日本稱竹島)位於東海(日本稱日本海),最近處與日、韓兩國本土相距各約210公里,主要由2座小島組成,面積分別約0.095平方公里與0.067平方公里。除這2座小島嶼外,另有32處礁岩及裸露的小岩石。

島嶼周圍海域是魚藏豐富的漁場,甚至可能蘊藏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價值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任何一方若擁有島嶼主權,經濟海域即可擴大。

南韓表示,根據文獻記載,獨島西元512年起即已是朝鮮的領土;1905年,日本將朝鮮納為保護領地,並將獨島併入日本島根縣。根據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獨島重回朝鮮懷抱。1954年起,南韓海岸巡防隊駐紮。在日本多次抗議下,南韓仍先後在獨島興建房舍、燈塔及監控設施。

日本聲稱,儘管根據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對南韓的全部領土主權立場,但竹島屬於日本島根縣,並未列為朝鮮的領土。

日本並稱,17世紀中葉,日本漁民即已將竹島充為中途停留處,日本自該時期起,即已有效領有竹島的主權。

【2008/07/15 聯合報】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印花稅百年縮影 神岡特展有看頭

  • 2008-07-07 中國時報 【曾秀英╱中縣報導】

 台灣實施印花稅百年,一群文物迷推出「老舊稅票文物展」(見圖,曾秀英攝),見證連結婚、離婚都要貼印花稅的台灣歷史;中縣民俗文物協會總幹事陳理厚說,展品內容全台首見,連台北的學者都被吸引,專程南下參觀。

     台灣實施印花稅百年,一群文物迷推出「老舊稅票文物展」,見證連結婚離婚都要貼印花稅的台灣歷史;中縣民俗文物協會總幹事陳理厚說,展品內容全台首見,連台北的學者都被吸引,專程南下參觀。

     「台灣印花稅百周年老舊稅票文物展」於神岡鄉立圖書館展出;陳理厚說,台灣於西元一八九五年(光緒廿一年)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一九○八年(明治四十一年)六月廿一日起,在日本政府「律令」下,對設立帳簿及證書者課徵印花稅,至今百年。

     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仍採用日本的「印花稅法」,貼用日本收入印紙,直到次年被廢止,改依中國的「印花稅法」;當時台灣暫使用舊台幣,與中央幣制不同,課徵印花稅也按照印花稅率,以法定幣值折合台幣計算,決定貼多少稅票。

     陳理厚表示,以前課徵印花稅範圍很廣,除結婚離婚要印花稅,開中藥店的有「聲望證明書」,證明店主在地方有貢獻,教書先生則要有特考證明書,全都得被課印花稅。  老舊稅票在市面上並不容易收藏,政府留下的資料到一定年限,全都整批燒掉,民間的東西愈來愈少,全台收藏的文物迷不超過50人,比較罕見是一張就要上千元;這次展出是全台首見,展期到月底,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北極海能源之爭 5國會商搞瓜分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28日外電報導】

毗鄰北極海的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挪威等5國的官員,28日在格陵蘭西部的伊魯里薩特開會,討論如何分配北極海尚待開發的天然資源,以及氣候變遷對此地區的影響。

這是5國首次針對此項課題舉行部長級會談,旨在舒緩各國因最近相繼伸張對北極海的主權而緊張的關係。北極海可能蘊藏全世界四分之一尚未發現的原油與天然氣,近來因為冰層融化,未來可能開闢全年可供船隻航行的西北航道,已成為各國角力焦點。格陵蘭是丹麥的自治領地。

與會的俄國外長拉夫洛夫稍早表示,各國有意在國際法的基礎上合作,並在決定主權歸屬時以科學資料為依據。根據國際法,各國均擁有大約370公里的北極海海域主權,結果產生面積大約120萬平方公里的主權無所屬海域。迄至目前為止,各國伸張主權的舉措僅具象徵意義。

丹麥主動邀集各國會商,以免該區域的天然資源遭到任意開採。丹麥外長莫勒表示:「氣候變遷導致北極圈冰層正在融化,原本無法通行的海域與天然資源正在開放。」丹麥敦促與會各國遵守聯合國領土爭議規則,並希望簽署一項由聯合國居間協調通過的解決方案。

世界自然基金會27日呼籲加拿大政府暫緩標售波福特海的原油、天然氣開採權;基金會擔心,開採的區域可能與北極熊、鯨魚的北極重要棲息區重疊。波福特海位於加拿大西北領地以西,阿拉斯加以北。

【2008/05/29 聯合報】

北極油礦豐 俄想偷偷併吞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英國每日電訊報18日報導,俄羅斯已派遣數艘核動力破冰船前往北極區,可能意圖「非法」兼併一塊範圍遼闊的北極海域,以確保對於該地區所蘊藏大約100億噸天然氣及原油資源的勘採權。

目前在該地區作業的俄國破冰船可能多達8艘,數量遠多於英國與美國,作業時間長達數月,鑿開的北極覆冰層厚約2.5公尺。英美兩國的破冰船均非核動力。

俄國染指北極區的野心已促使加拿大增加北極海床勘繪作業的經費,由原來的台幣12億倍增至台幣24億。加拿大另計畫在雷索路特灣成立一座陸軍的嚴寒天候訓練中心,在巴芬島北隅闢建一座深水港,並成立一支負責巡邏西北航道的艦隊。

除非聯合國有能力調解,俄國與西方國家隨時可能因此陷入新冷戰。英國影子國防大臣福克斯表示:「5個相關國家中的4個國家是北約會員國,然而北約似乎無法有效因應俄國的一舉一動。我們必須設法確保北約具有阻止俄國違反國際法或條約的意志及能力。」

英國「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的艾亞爾表示,這項爭執可能延續數年。他說:「(俄國前總統)普亭意欲傳達的訊息是,俄國已經不再受限於已故俄國前總統葉爾欽生前半醉或被迫屈服各國時所簽署的協定。這項爭執不只攸關是否可能確有其事的油藏,更重要的是海上航線的控制權。俄國的舉動可能導致它首次與美國爆發嚴重的海域主權爭執。」

導致北極局勢突趨緊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俄國最近再度恢復冷戰時代的演習,密集出動飛機飛越北極區,模擬攻擊「敵人」的基地與船隻。

【2008/05/19 聯合報】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北極油礦豐 俄想偷偷併吞

英國每日電訊報18日報導,俄羅斯已派遣數艘核動力破冰船前往北極區,可能意圖「非法」兼併一塊範圍遼闊的北極海域,以確保對於該地區所蘊藏大約100億噸天然氣及原油資源的勘採權。

目前在該地區作業的俄國破冰船可能多達8艘,數量遠多於英國與美國,作業時間長達數月,鑿開的北極覆冰層厚約2.5公尺。英美兩國的破冰船均非核動力。

俄國染指北極區的野心已促使加拿大增加北極海床勘繪作業的經費,由原來的台幣12億倍增至台幣24億。加拿大另計畫在雷索路特灣成立一座陸軍的嚴寒天候訓練中心,在巴芬島北隅闢建一座深水港,並成立一支負責巡邏西北航道的艦隊。

除非聯合國有能力調解,俄國與西方國家隨時可能因此陷入新冷戰。英國影子國防大臣福克斯表示:「5個相關國家中的4個國家是北約會員國,然而北約似乎無法有效因應俄國的一舉一動。我們必須設法確保北約具有阻止俄國違反國際法或條約的意志及能力。」

英國「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的艾亞爾表示,這項爭執可能延續數年。他說:「(俄國前總統)普亭意欲傳達的訊息是,俄國已經不再受限於已故俄國前總統葉爾欽生前半醉或被迫屈服各國時所簽署的協定。這項爭執不只攸關是否可能確有其事的油藏,更重要的是海上航線的控制權。俄國的舉動可能導致它首次與美國爆發嚴重的海域主權爭執。」

導致北極局勢突趨緊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俄國最近再度恢復冷戰時代的演習,密集出動飛機飛越北極區,模擬攻擊「敵人」的基地與船隻。

【2008/05/19 聯合報】

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新聞周刊:後美國時代 全球崛起

美國「新聞周刊」發表著名學者法里德•札戈里亞(Fareed Zakaria)的專文指出,種種跡象顯示,當今世界已進入後美國時代,我們正在經歷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的權力轉變;第一次是15世紀前後,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二次是1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20年開始的美國之外的世界崛起。

他認為,這次調整和以往不同,後美國時代的世界不會充滿黑暗和危險,反而是前所未有的和平繁榮。哈佛大學教授品克(Steven Pinker)甚至說︰「我們或許現在正處在一個自人類存在以來最和平的時期」。

全球發展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新經濟強國出現,而中國和印度崛起,是這個後美國時代最直接的表現。 文中指出,美國一直在搞雙重標準。它是全球規則制定者,有時候卻不按規則行事。若干年後,當歷史學家寫到今天的時代,他們或許會指出,21世紀初,美國完成一項偉大的使命︰讓世界全球化。但美國可能被認為忘了讓自己全球化。

今年4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1%美國人認為美國走向錯誤路線。這項統計在過去25年每年都會進行,今年的數字是史上最悲觀的。美國人確實有理由悲觀,包括金融領域的恐慌、蕭條陰影、看不到盡頭的伊拉克戰爭、不斷攀升的失業人數、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還有持續不斷的恐怖威脅。

但美國人焦慮的根源比這深得多,那是一種感覺︰在幾乎各行業,在生活各方面,過去的局面似乎都被攪亂。在世人印象中,美國似乎首度失去開路先鋒的角色。一個新世界即將產生,但塑造這個新世界的是外國人。環顧四周,世界最高的建築在台北,下一個將出現在杜拜;世界最大的上市公司在北京;世界最大的煉油廠正在印度建設;世界最大的客機由歐洲製造;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在阿布達比;世界最大的電影產業是在印度寶萊塢,而非美國好萊塢;世界最大的賭場在澳門而非拉斯維加斯。全世界十大富豪只有兩個美國人。想想看,僅僅10年前,美國在這些類別中幾乎都穩居榜首。

這些情況反映力量和態度的巨變。美國還在不停爭論反美主義的性質和程度,但當美國人爭論為什麼「他們」恨美國的時候,「他們」已經前進了,且現在對其他更有活力的地區的興趣遠遠大於對美國的興趣。世界已從反美主義轉入後美國時代。

在去年和前年,世界上有124個國家經濟成長率超過4%,其中包括逾30個非洲國家。事實上過去20年來,工業化西方之外的國家以過去不可想像的速度發展。發明「新興市場」這個名詞的著名經濟學家梵阿特美(Antoine van Agtmael)列出可能成為下一波最大跨國企業的25家公司,台灣宏達電、鴻海、台積電、裕元工業等四家入榜,巴西、墨西哥、南韓各四家,印度三家、中國兩家,阿根廷、智利,馬來西亞和南非各一家。

這顯示影響美國的不只是中國興起或亞洲興起,而是更廣泛的「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我們正在經歷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轉變。第一次是15世紀前後西方世界的崛起。那時產生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世界︰科學和技術,商業和資本主義,工業和農業革命,還帶來了西方世界長期的政治優勢。發生在19世紀末的第二次轉變是美國的崛起。工業化後,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可能構建的組合還要強大。20年來,美國在各個領域的超級大國地位基本沒有受到挑戰,這是過去前所未有的,至少從羅馬帝國2000年前統治世界以後是這樣。在美國強權統治下的世界,全球經濟加速發展。正是這種發展推動了現代的第三次力量轉變︰他者的崛起。

【2008/05/13 聯合報】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共勉之

中國時報 2008.05.18  邱天助

     考季又將到來,為了避免十八分上大學事件重演,許多學校系組都紛紛訂定最低入學門檻,希望提升大學生的水平。然而,這種做法,只是掩耳盜鈴,並無法實質解決大學生素質低落的問題。如何教、如何學,也就是整體學習文化的提升,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教改多年,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指出,台灣學生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退步,明顯的落後於新加坡香港、韓國和中國。造成這種令人憂心的現象,除教育制度、經費、人事因素外,在校園裡,許多學生不知為何而學,老師也不知為何而教?這種困惑、頹廢、低迷又苦悶的校園文化,才是讓競爭力逐漸衰退的主要因素。

     前些日子,一位就讀國立名校研究所的外籍生曾經發表一封網路公開信,不諱言他在台灣研究所上課的感覺:驚訝、失望、與挫敗。他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在這裡看到的完全不是這一回事。他認為在這個不良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無心,老師也不用心。一些教學認真、要求嚴格的老師,常會面臨被「倒課」的危險,不得不與現實妥協,與學生一起打混。這種「嚴師吃癟」的校園文化,並非少數大學特有的景觀

     一些「識實務者為俊傑」的老師,迫不得已改弦易轍,調整上課方式,美其名是開放性、創意性教學,甚至以「學生需求、自由開放」為名,實施「來去自由、輕鬆過關」的教學風格。這種好逸惡勞的學風,說明了為什麼許多學生,進了研究所卻畢不了業的主要原因。

     多年來,台灣教育為扭轉以往威權式的校園文化,過度濫用、扭曲「學生本位」和「自由開放」的教育理念,改變了師生關係,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形態與行事風格,更塑造一種表面活潑,內涵萎靡的校園文化。種種令人憂心的自我欺瞞現象,如今必須用更多的「品德教育」來收拾殘局。

     如果依照日本腦神經生理學權威久保田競教授的說法,台灣學生欠缺的是給予「積極性禁止某些行為」的教育,過度強調感官的快樂,無法忍受延宕滿足需求的痛苦。他認為有些人缺乏耐性、時常有情緒性的反應、發怒、亂丟垃圾、逃避責任,是因為「NO-GO」訓練不足所造成。他/她們不知道有些行為是不應該、不可以做的,師長也很少去讚美一些學生,能控制自己不去從事不應該的行為。以往所謂尊重個人的教育,鼓勵學生依照自己的想法、興趣,甚至欲求,盡情放手去做,形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行為風格。

     這種趨樂避苦、缺乏自律的心態與習性,使得越來越多學生不知道何謂「勤勉勵學」,也不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生活格言。因此,不管教育政策為何,如何重建積極奮發、熱心向學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勤於學、老師樂於教,才是提升學生素質的根本之道。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一滴石油之死

中國時報 2008.04.03 
?陳孝平

     人的死亡,有重於泰山,也有輕於鴻毛。石油也是:任何一滴石油,在使用之後,終歸要幻化為二氧化碳與水,此之謂一滴石油的死亡。差別在於:在市場機制的指揮下,這一滴汽油在「壯烈成仁」之前,必然已經發揮它對人類最大的功用,此謂之「重於泰山」;但,如果人為壓抑價格,這一滴石油,就會在未能發揮它的價值之前就糊里糊塗的陣亡,此之謂「輕於鴻毛」。

     從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用「看不見的手」來比喻市場的價格機能以來,任何一本經濟教科書都會告訴我們:資源要適當的使用,必須要讓價格機能發揮作用,否則就會發生資源的錯誤配置,而危害到經濟的活力

     地球上所有的礦物性能源終有一天會耗竭。「看不見的手」雖然不能阻止資源的耗竭,但可以確保每一份資源在耗竭之前都會產生最大的價值。因為:當資源慢慢減少時,它的價格就會相應提高;當價格提高時,原先使用於某些不是很有價值的用途就會被放棄,資源就會轉移到可以產生較高價值的用途去,因為只有能產生比較高價值的用途才能支付已經比較高的能源成本。如果人為壓抑價格,已經相對寶貴的資源,因為仍然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取得,就會繼續被「糟蹋」在比較沒有價值的項目上,這就是資源的錯誤配置。

     從一九七○年代爆發第一次能源危機以來,石油的耗竭一直就是人類的夢魘。夢魘雖然令人不快,但是在這樣夢魘威脅的憂患意識之下,人類一直致力於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且獲得極為顯著的成效,有效延緩這個夢魘成真的時間,使人類爭取到比較充裕的時間來發展替代性的能源。這就是必須要服從市場價格機能的硬道理。

     以補貼來壓制應有的價格調整,除了影響經濟效率之外,對所得分配也產生不公平的效果。因為,凍結油價,「圖利」的多半是經濟強勢的用油大戶,而國庫的損失,卻是由全體人民負擔。

     就像任何議題一樣,國內油品價格的調整,只要有心,就可以被「操作」成為一個政治議題,服務特定的政治目的。這樣的操作之所以有些空間,是建立在「漲價『受害者』明確,不漲價全民埋單受害者模糊」的認知落差上,也就是:庶民會在意每次加油所付出的費用的增加,卻難以感受到政策不當所招致的社會成本自己實際上也要承擔,而且這樣的負面後果,往往不成比例的落在弱勢民眾身上。

     所謂的「凍漲」,明明白白是在糟蹋寶貴的資源、是在劫貧以濟富,是經濟政策最大的罪惡,也是不正義的社會政策。專業人士對這些道理已經有剴切的說明,如果要匡正民眾的認知、避免政治操作,就有賴公忠謀國之士的建言以及社會大眾的清議了。

     (作者為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副教授)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小國崛起 — 轉捩點上的關鍵抉擇(書摘)

2008.04.09 
作者╱張亞中

    ■關鍵抉擇:崛起的軌跡

    每一個國家都希望崛起,不只是大國,小國也是如此。求生存、逐發展、爭榮耀,幾乎是每一個人與國家必然的思考,關鍵在於他們有沒有格局與能力來完成他們的夢想。本書並不在討論有關小國崛起的一些公共政策問題,而是從歷史來探討每一個國家所面臨的關鍵性時刻所作出的戰略抉擇,有的時刻非常明顯,有的時刻卻是緩慢的自然演進。

    ■商業至上:不受意識形態左右

    做為一個小國,商業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也是致富的唯一途徑。有的小國終其歲月,只是商業環結上的一個小點,有的小國卻可以開創新局,成就一片江山。

    尼德蘭與威尼斯一樣,都是「商人共和國」,政府就是一個股份公司。在尼德蘭,荷蘭的大議長就是總經理;在威尼斯,總經理是總督。在尼德蘭,議會是董事會,在威尼斯,參議院是董事會。在這兩個國家,人民都是股份公司的持有人。所不同的,尼德蘭創造了一個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東印度公司與一個可以做股票買賣的阿姆斯特丹銀行,而威尼斯還是以個別的商人來成就他們的事業。

    這兩個商業共和國,所有的政治體制都是為商業而服務,威尼斯是一個標準的重商國家,政府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商人創造商業利益;尼德蘭則是另一種意義的重商國家,政府的一切作為都以不妨害人民追求商業利益,以現代的述語來說,尼德蘭走的是自由放任式的經濟政策道路。

    對於小國而言,「以商立國」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它不可能玩得起大國的軍事遊戲,就如同威尼斯無法長期的與土耳其對峙,最後也不是拿破崙大軍的對手,尼德蘭最後也難以抗拒英、法等國的軍事挑戰。近代的小國,例如瑞士、芬蘭、愛爾蘭,都是努力從商業上尋求自己的國際定位,也是積極地將意識形態放在兩邊。即使當代從戰敗爬起的西德,也是放棄自己的「軍事大國」之夢,排除經由擴張領土求發展的國家戰略,而將自己定位為「商業王國」,用科技來支撐這個王國,用商業來拓展它的版圖,而不是用「軍事強權」或參與強權「地緣競逐」來增加國家威望。

    ■有容乃大:廣納人才的戰略

    商業不可能建立在狹隘的自我之上,一個不開放的國家不可能創造商業的繁榮。為了讓自己有更強的競爭力,江海之納百川的包容政策就顯得特別重要。

    「有容乃大」這句話,不只適合於大國,更適合於小國。從尼德蘭、瑞士與普魯士的歷史中,我們看到「有容乃大」如何為這些國家創造契機與財富,而缺少包容的國家卻因此而失去了競爭的優勢。

    舉例來說,當法國路易十四於1685 年撤銷給予胡格諾教派一些政治權利的《南特詔書》後,二十多萬勤勞的胡格諾教徒逃到瑞士、普魯士、尼德蘭、英格蘭等地,他們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法蘭西的技術資金,而且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思維與生活方式。

    這一群為了逃難的移民者為瑞士帶來了鐘錶技術,逐漸形成和奠定了今日聞名世界的瑞士鐘錶工業地位;另一批移民者帶著技術、資金來到尼德蘭,為當地的絲織與手工業奠定了發展的基礎;還有一批避難者進入普魯士,補充了當地因為三十年戰爭而失去的大量人口,並在當地建起了羊毛、亞麻等細布紡織廠,另外也給普魯士帶來了絲綢、金銀、珠寶、帽子、手套、刺繡等幾十種新行業,教會普魯士人烤製香甜可口的小麥粉麵包。當時柏林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法國人,法語同德語一樣通行,灌溉了貧瘠的普魯士文化沙漠。

    如果瑞士不能包容,國內的四大語言族群一定會撕裂多元的瑞士;如果荷蘭不能包容,1585 年安特衛普的數千名手工業者、商人與銀行家不會逃往阿姆斯特丹,使得阿姆斯特丹搖身成為世界的商業與金融中心。

    大國如果不能包容都會衰敗,何況小國。小國需要的不叫做團結,而是包容,歷史就是如此,「有容乃大」不只是一個國家應有的修為,更是崛起發展的戰略。

    ■我為人人:創造被需要的價值

    一個小國要想在這個世界生存發展,不可能依靠它的資源或人口,但是可以憑藉它為世人所創造的被需要的價值。

    很多人在討論小國時,經常舉瑞士中立的例子,以期證明小國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捲入大國爭執的漩渦。瑞士的經驗卻顯示,能夠確保其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因素並不是表面的中立,而是瑞士創造出了被需要的價值。

    近代史上,瑞士地處四個強權中間,國內又有四個不同語言的族群,所以不管瑞士站在哪一邊,對外對內都是問題,這是瑞士先天必須走向中立的原因。如果沒有周邊強權的同意,瑞士的中立根本不可能成立。對於周邊強權而言,與其說是讓瑞士中立,不如說是讓瑞士成為彼此權力競逐的「緩衝區」,而且這個「緩衝區」最好還是一個有「武裝」的「緩衝區」。道理很簡單,一個有武裝的瑞士,更能負責任地扮演好緩衝區的角色,讓彼此的敵人軍隊在經過瑞士時必須付出較大的代價。

    瑞士在鄰國發生內部問題時,成為少數菁英的避難地,在鄰國發生戰爭時,盡量默不作聲。瑞士的中立絕對不是孤傲式的中立或所謂的國際法上有法律保障的中立,而是避免激怒,或者不得罪強權式的中立。瑞士在一次大戰後讓日內瓦成為國際聯盟的總部,二次大戰期間,同意讓德國的軍隊穿越瑞士的隧道、為德國提供戰略物資、准許德國將收刮猶太人的財產存入瑞士銀行。二次大戰後,創造東西方對話的場域,靠著一間會議室、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就成為世界外交的重要舞台,也為瑞士帶來大把鈔票。

    瑞士不是靠中立來保證國家的安全,而是創造了被周邊國家與世界所需要的價值。從昔日的「瑞士傭兵」、「武裝緩衝區」到今日的「匿名存款」制度,甚而到「觀光旅遊」,瑞士都在創造一個被需要的價值。就是這個「被需要的價值」,確保了瑞士的安全,也讓瑞士成為今日耀眼的一顆明星。

    ■謹小慎微:不挑釁身邊的強權

    二千五百年以前,齊宣王問孟子:「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芬蘭在二次大戰期間,連續與蘇聯打了兩場戰爭,使得先前的經濟成果幾乎毀於一旦。戰後芬蘭改弦易轍,用「謹小慎微」的態度與強權蘇聯相處。這樣的路線並不是某一個政黨或個人的政治路線,而是芬蘭舉國上下所共同認知的選擇。芬蘭了解到,地理位置限制了芬蘭能夠擁有的外交空間,中立只能說說而已,實際上要謹慎地了解蘇聯的感覺與憂慮,蘇聯的友善與體諒比美國的麵包與西方的武器來得重要多了。

    芬蘭不是一個天生沒有個性的民族,更不是個懦弱不敢戰鬥的民族。與蘇聯的「冬戰」與「續戰」,芬蘭都是「以小博大」,即使從結果來說,芬蘭是輸了,但是以戰爭的過程來看,芬蘭英勇的表現其實非常出色,因此人民只有戰敗的痛苦,而沒有戰敗的屈辱。不過,即使在精神層面沒有屈辱的感覺,戰後的芬蘭還是務實地認識到,「對抗」、「結盟」、「軍備」或許是國際社會中其他國家常用的方法,但是對於芬蘭並不適用,謹慎而自制的「巴錫基維—吉科寧路線」因此成為芬蘭人的自己選擇,並成為幾乎舉國一致同意的路線。芬蘭在任何國際場合中都是小心謹慎,害怕得罪蘇聯。這種「謹小慎微」當然不是出自卑微的反應,而是來自理性的選擇。

    冷戰期間,國際間經常用「芬蘭化」來嘲諷那些屈服於強權的國家,這些負面的批評並不能左右芬蘭自我理性的選擇。冷戰結束,蘇聯瓦解,芬蘭卻依然存在,證明最後的勝利者是小國芬蘭,而不是大國蘇聯。芬蘭隨後加入歐洲聯盟,在經濟上與歐洲融為一體,不過芬蘭並沒有在興奮之餘,忘掉了自己的地理位置,芬蘭堅持不加入北約,保留一點未來迴旋的空間。

    「謹小慎微」並不只有芬蘭而已,瑞士也是個佼佼者。沒有「謹小慎微」是無法扮演好中立的角色。從宣布中立那一天開始,六百年來,瑞士官方對於國際衝突從來沒有積極主動地表達過什麼樣的意見,美其名為「客觀」或「不介入」,其實一言以蔽之,就是「謹小慎微」,借用孟子的話,「惟智者以小事大」,瑞士與芬蘭應該算是國際政治中的智者了。

    ■體制開放:政治思想決定崛起的路徑

    什麼樣的政治思想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政治制度,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就會決定國家用何種方式發展。對於想要崛起的國家而言,政治思想當然也決定了崛起軌跡。

    ■地利勿失:必須站在巨人肩膀

    威尼斯雄霸南歐數個世紀,尼德蘭是十七世紀的海上霸主。但是人口太少,土地不多是它們先天的宿命,當西班牙、法國逐漸發展成為民族經濟體時,威尼斯就必然感受到了壓力。當英國完成光榮革命與開啟工業革命時,尼德蘭已經注定不是對手。這些小國固然可以發展成為以服務業或金融業為主的「虛擬國家」,即「頭腦國家」,但是它也必須想想,供養養分的「身體」在那裡,它如何與一個既是「頭腦」又是「身體」的大國競爭。

    精明的荷蘭知道本身的局限,很快的了解到,必須以歐洲大陸做為發展的身體,在二次大戰後,荷蘭是最積極推動歐洲共同體的國家之一。荷蘭經由共同體的機制把歐洲變成它的身體,用以推動荷蘭的全球企業。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上,荷蘭知道打不過英國、法國或是德國,但是在共同體內,這三個國家反而成為荷蘭推動全球企業或爭取商機的助力。

    威尼斯、熱那亞、米蘭、佛羅倫斯,都是義大利的重要商業城市或共和國,由於它們的分裂與無法合作,導致無法與強大的民族經濟體競爭,最終使得南歐的經濟一直落後西北歐,一直到今日。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當時以威尼斯為首的義大利城邦也有經濟共同體或共同市場的概念,十七世紀的荷蘭,十八世紀的英國,不見得是義大利城邦共同體的對手。

    對於小國而言,它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去開創自己的未來,把大國拉在身邊,用它的人口、土地與資源創造商機,是崛起的不二法門。「站在巨人肩膀才能看得比巨人更為遙遠」,「借力使力」才能夠放大自己的能量。歐洲聯盟的經驗可以看出,小國爭先恐後的急於加入,為的就是強化自己的腹地與市場。我們還沒有聽說歐洲那一個國家要自外於歐洲統合,也很難理解,那一個亞洲國家仍然排除在亞洲經濟整合之外而不覺痛癢,當然也更難想像,那一個國家會自願放棄鄰近大國的商業市場。

    ■天予要取:抓住全球化的機會

    歷史總是會給每一個國家一些機會,如果能夠順勢,自然可以有機會崛起,如果天予不取,那麼不只失去機會,而有可能反受其咎。

    如果區域整合是小國的必要選擇,那麼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等於給了小國更多的機會。愛爾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愛爾蘭不太容易成為大英國協的自治領,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愛爾蘭的獨立時間可能還沒有到來。愛爾蘭的大多數政治菁英不是憑空地追求國家獨立,而是累積能量,然後抓住時機,長達近八個世紀的期待終於成為事實。

    1990 年以後是資本主義席捲全球的新世紀,一個全球市場已經形成。愛爾蘭知道一個內部紛爭的國家無法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標的,它終於願意與英國共同放下關於北愛爾蘭問題的爭議,同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雖然愛爾蘭不願放棄自己獨特的語言,但是它更了解到英語才是它迎接全球化的工具,也是全球企業願意來愛爾蘭投資設廠的主要原因。沒有英語的優勢,全球公司要進軍歐盟,不會選擇愛爾蘭,沒有英語做基礎,愛爾蘭也不可能成功地成為歐洲的「電子轉運中心」(e-hub)。

    愛爾蘭抓住了英國不願意加入歐元的機會,吸引了大批願意進駐歐盟國家的跨國企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全球的市場網絡。愛爾蘭也將它過去的歷史轉換為發展的動力,一批一批昔日為了新生活而被迫移民美國的愛爾蘭後裔回到愛爾蘭,成為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如果不是處於全球化的時代,居於一隅的小國,它們的發展難以跨越地理的局限,但是一個懂得把握機會的小國,會知道得利用它的優勢。例如愛爾蘭利用它的語言優勢,瑞士運用它的地緣優勢,芬蘭掌握它的科技優勢,當然,還有西歐現在所有的小國,都擴張它們的西方文化優勢,為自己創造崛起的契機。

    正如同很難想像一國小國會放棄自己的地利優勢,我們也更難想像一個小國會自願忽視上天所授予它的良機。全球化固然有利於大國在經濟上攻城略地,但是超越地理限制的全球化不是更給了缺少土地的小國一個更好的機會?只要它們能夠以開放的思想、包容的態度、靈活的身段、優質的人力,何嘗不會崛起。

    ■讓人尊敬:小國崛起的終極方向

    正如同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完全在於他的功業,更在於他的人格。小國或許無法在功業上與大國並駕齊驅,但是也可以在另一些事業上得到別人讚賞與尊敬。

    如果要問現代的世人,願意做一個小國寡民的瑞士公民,還是做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印度、俄羅斯等大國國民?希望提出這個問題沒有對這些國家不敬,不過,答案可能是,除了這些國家的國民以外,大多數人願意選擇前者。為什麼?其實很簡單,因為在國際印象上,瑞士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中立國家,與全世界各國沒有任何衝突,它富裕、美麗與感覺上安詳,拿它的護照可以走遍全世界,而且多數不需要簽證,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桃花源嗎?

    真實的瑞士並不是如外表所展現出來的面貌,它的高額稅率讓人感受壓力,它的社會秩序讓人無法輕易放鬆,它的高昂物價讓人瞠目結舌。更深入的了解後還可以察覺,這個國家在關鍵時刻只考慮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不願在道德是非問題上表態,已經受到世界很大的指責。在歐洲各國中,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瑞士其實是個最標準的現實主義者,從各樣的戰爭中,可以看到瑞士是如何對待流亡或移民者,二次大戰期間瑞士又是如何成為納粹默契下的自私自利者。

    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他北歐小國,它們雖然並沒有在本書出現,但是它們對於世界的關懷從來不落人後,不只在對外金錢援助上大方,對於環境的保護也投入相當大的心力。這些國家不僅成功地發展了自己,也得到世界的尊重。

    人類的歷史不斷前行,在過程中,有的國家崛起,有的衰落,有的依然在世界舞台上當一個小配角。國家崛起的意義應當在於為自己的國民創造幸福,為世界帶來和平。我們希望每一個小國都能崛起,但是也期望它們不是利用它國的衝突而崛起,不是在仇恨中崛起,而是在良性的發展中崛起,帶給世界的是祥和與美好,做一個令人尊敬的小國。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數十萬中國農業大軍建功 非洲也吃得到大陸蔬菜

工商時報 2008.02.18 
李書良

     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快速崛起,除了官方有能力援助他國,企業有實力進行海外收購之外,更有一項「軟實力」,即數十萬到海外工作的大陸農民。儘管這群龐大隊伍來自貧窮落後的農村,但他們卻靠著做工、種田等本領,在非洲、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發揮影響力。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中國大陸的公司正制定越來越多的計畫,例如在非洲租借農村大片土地,然後將大陸農民遷移到那裡耕種。為了賺到更多錢,估計已經有七十五萬名中國人到非洲工作,他們主要是貧窮的農民,這群農民修鐵路,建電網,甚至還將農業技術帶到非洲。

     去非洲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以遠在非洲大陸東北部的蘇丹來說,儘管和中國大陸相隔萬里,但當地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吃到道地的中國蔬菜。這件事聽起來很神奇,其實,這要歸功於從一九九○年代就開始在蘇丹種菜的大陸農民。

     刻苦勤奮的大陸農民在這個年平均氣溫是全球最高的國家中經營農場,辛勤勞作,把一車車的蔬菜送到在蘇丹工作的中國人和當地人的餐桌上。

     對此,「中國前進非洲先鋒」的保定非洲商會會長劉建軍說:「我們發現當地人缺少農業技術,而在中國,我們正在快速發展工業,很多農民不再擁有土地,這種交流會讓雙方同時受益。」

     在規劃之下,劉建軍和非洲各國已經簽署的合約,包括引進大陸農民在烏干達耕種一萬英畝的土地、在肯亞建造一個玉米麵加工廠、在象牙海岸建造一個農場等。

     這些不遠千里來到非洲的大陸人,其實想法很簡單,就是為了賺取更多錢。來自河北保定附近農村的木匠老董在二○○五年來到非洲,協助蘇丹建造電網。他說:「我去是為了掙更多的錢。」

     老董表示,他在北京的建築工地工作每月工資大約一五○○元人民幣,但他在蘇丹首都喀土木賺到的錢,幾乎是在北京工資的三倍。

     除了非洲之外,蒙古也是大陸人前進海外的重點。例如,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牛崗鄉台底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當地官員坦言,村子有兩百個勞動力在外務工,其中有六十人到了蒙古國烏蘭巴托的「保定村」(類似中國在海外的勞務派遣管理站),大部分人都在製磚廠工作。

     官員說,除了包食宿之外,來回路費也是由在那邊開磚窯的「保定村」老闆出錢。為了保證這群「出外人」的安全,當地「保定村」還僱請保安。

     由於燒磚是有季節性的,因此這些人只去六個月,一個月的工資是三千多元人民幣,因此去一趟半年下來就能拿到兩萬多塊,而留在大陸境內打工掙這麼多錢至少要一年。

     俄羅斯九成蔬菜依賴中國人

     中國人甚至「遠征」到了冰天雪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在那裡種菜的中國人,甚至掌握了當地九成的蔬菜市場。一名俄羅斯官員表示,現在中國人種植的黃瓜和番茄幾乎覆蓋了整個俄羅斯市場,特別是自從俄羅斯最後一家集體農莊解體後,市場九成以上的此類蔬菜都是由中國人供應的。

     根據大陸商務部的統計,中國大陸向俄羅斯輸出勞工約兩萬人,這群人大多數集中在勞動力緊缺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尤其是濱海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

     基於過去歷史上的諸多恩怨,部分俄羅斯人對於中國人大舉進入境內抱有疑慮,不過,目前俄羅斯的地方官員們已管不了這麼多,為了復甦經濟,他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已經不僅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問題。

     不久前,俄羅斯中部地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官員就提到,他們需要來自中國大陸北方的農業勞動力,藉以耕種十萬公頃被廢棄的肥沃土地。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搶北極資源 新冷戰時代登場

〔編譯魏國金、鄭曉蘭╱綜合十日外電報導〕在油價每桶漲破一百美元、北極冰融速度更甚以往之際,專家不約而同警告,美俄與歐洲國家對北極豐富能源與礦產的覬覦,將使彼此衝突升高,新的冷戰時代恐將登場。         20080311自由時報

環北極五國 磨刀霍霍

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專家伯格森認為,不像第一次冷戰,由二十世紀末兩大超級強國的對峙所支配,本世紀的冷戰則是環北極海各國,彼此爭奪北極礦產主權;相關強權包括美、俄、加、丹麥與挪威。

歐洲政府也被告知需為能源衝突時代做預備,因為全球暖化恐使俄國與西方國家爆發北極資源爭奪賽。上週在二十七國政府首腦出席的峰會上,一份報告警告,由於「取得、控制北極能源等資源的競爭日益加劇」,「重大的潛在衝突」恐在未來數十年爆發。

歐盟這份由外交政策主管索拉納與歐盟外交執委費雷羅.華德納共同撰寫的七頁報告預測,全球暖化將促使歐洲面臨能源戰、人口大規模遷徙與政治激進化等安全問題。此外,北極冰層快速融化,開啟新的航道與國際貿易路線,「北極區龐大碳氫化合物資源的取得機會增加,將逐漸改變該區的地緣戰略力學」。上述報告與伯格森都提及去年夏天,俄國在北極海床的插旗之舉。當時俄國總統普廷不僅盛讚插旗的科學家為英雄,而且數天後,莫斯科派出戰略轟炸機飛越北極,這也是冷戰以來,俄國首度有此動作。

北極新航道 中國積極卡位

據日本「產經新聞」十日報導,中國也對於北極海航路寄予厚望,並為此積極接觸北極圈各國。去年十一月中國就以「特別觀察員國」身分參與「北極理事會」,中國與義大利並預定於二○○九年四月「北極理事會」召開會議時,正式成為觀察員國。產經引述英國金融時報先前報導指出,中國為搶得「北極俱樂部」的入門票,先是與冰島積極交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並在冰島協助下加入「北極理事會」。北極「東北航線」一旦開通,冰島勢將成為北大西洋要衝,觀察家認為,中國可能已向這個世界最北的島國,提出合作建設港灣的建議。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柯索伏將片面宣布獨立 歐美國家表態支持

 2008.02.13 中央社

     結束內戰不到九年時間,柯索伏境內的阿爾巴尼亞裔計畫近期內片面宣告脫離塞爾維亞獨立

     片面聲明預定十七日或十八日宣布,時機恰在歐洲聯盟外長集會,討論這項爭論性議題之前。

     美國和許多歐盟成員,包括比利時、法國、德國和義大利,早已宣布願意儘快承認柯索伏獨立

     但柯索伏境內佔二百萬總人口不到一成塞裔所屬的塞爾維亞和俄羅斯政府,則警告將拒絕接受這項片面行動。

     塞爾維亞總理柯斯杜尼查警告,會宣告片面獨立聲明無效;一向立場溫和的總統塔迪奇也告誡支持柯索伏獨立的國家,可能危及與塞爾維亞之間的關係

     盼望終生夢想盡快實現的柯索伏總理塔其已經承諾,會保障塞爾維亞人和其他少數族群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