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一滴石油之死

中國時報 2008.04.03 
?陳孝平

     人的死亡,有重於泰山,也有輕於鴻毛。石油也是:任何一滴石油,在使用之後,終歸要幻化為二氧化碳與水,此之謂一滴石油的死亡。差別在於:在市場機制的指揮下,這一滴汽油在「壯烈成仁」之前,必然已經發揮它對人類最大的功用,此謂之「重於泰山」;但,如果人為壓抑價格,這一滴石油,就會在未能發揮它的價值之前就糊里糊塗的陣亡,此之謂「輕於鴻毛」。

     從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用「看不見的手」來比喻市場的價格機能以來,任何一本經濟教科書都會告訴我們:資源要適當的使用,必須要讓價格機能發揮作用,否則就會發生資源的錯誤配置,而危害到經濟的活力

     地球上所有的礦物性能源終有一天會耗竭。「看不見的手」雖然不能阻止資源的耗竭,但可以確保每一份資源在耗竭之前都會產生最大的價值。因為:當資源慢慢減少時,它的價格就會相應提高;當價格提高時,原先使用於某些不是很有價值的用途就會被放棄,資源就會轉移到可以產生較高價值的用途去,因為只有能產生比較高價值的用途才能支付已經比較高的能源成本。如果人為壓抑價格,已經相對寶貴的資源,因為仍然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取得,就會繼續被「糟蹋」在比較沒有價值的項目上,這就是資源的錯誤配置。

     從一九七○年代爆發第一次能源危機以來,石油的耗竭一直就是人類的夢魘。夢魘雖然令人不快,但是在這樣夢魘威脅的憂患意識之下,人類一直致力於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且獲得極為顯著的成效,有效延緩這個夢魘成真的時間,使人類爭取到比較充裕的時間來發展替代性的能源。這就是必須要服從市場價格機能的硬道理。

     以補貼來壓制應有的價格調整,除了影響經濟效率之外,對所得分配也產生不公平的效果。因為,凍結油價,「圖利」的多半是經濟強勢的用油大戶,而國庫的損失,卻是由全體人民負擔。

     就像任何議題一樣,國內油品價格的調整,只要有心,就可以被「操作」成為一個政治議題,服務特定的政治目的。這樣的操作之所以有些空間,是建立在「漲價『受害者』明確,不漲價全民埋單受害者模糊」的認知落差上,也就是:庶民會在意每次加油所付出的費用的增加,卻難以感受到政策不當所招致的社會成本自己實際上也要承擔,而且這樣的負面後果,往往不成比例的落在弱勢民眾身上。

     所謂的「凍漲」,明明白白是在糟蹋寶貴的資源、是在劫貧以濟富,是經濟政策最大的罪惡,也是不正義的社會政策。專業人士對這些道理已經有剴切的說明,如果要匡正民眾的認知、避免政治操作,就有賴公忠謀國之士的建言以及社會大眾的清議了。

     (作者為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副教授)

沒有留言: